【协力争先 演绎精彩】风起德江 电亮未来
|
|||||
|
|||||
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在贵州省德江县沙溪乡的崇山峻岭间,20台百米高程的大风车如巨人列队,叶片旋转间将山风化为潺潺绿电,穿越云雾送往千家万户,多维度点亮未来……2025年8月28日,中国电建贵州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德江双坝100MW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这场跌宕起伏的“绿电攻坚战”,不仅彰显贵州电建铁军攻坚风采,更在乌蒙山腹地奏响了一曲生态、民生与科技交织的奋进之歌。 山高人为峰 悬崖上“绣花” 德江双坝风电场选址于平均海拔1200米的喀斯特地貌区,20台5.0MW风机需在陡坡上“扎根”,最险处坡度超45度,运输车稍有不慎便会“溜下山跳舞”。项目团队笑称这是“在悬崖上绣花”——既要让超百吨重的风机部件“爬”上山顶,又要守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并网攻坚专班”的帐篷扎在山腰,项目经理秦正洋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作战密码”:将16个作业面整合为风机基础、道路运输、设备吊装三大“主战场”,采用“日调度、周复盘、月冲刺”机制,问题不过夜、资源零延误。暴雨冲毁道路,党员突击队连夜铺就碎石“毯”;村民对赔偿有疑虑,政府、企业、村民围坐火塘,算清生态账与经济账。最惊险的一次,一台风机叶片运输途中遇到道路塌方,项目团队用无人机勘查路线,调来架桥机“搭积木”,硬是在绝壁上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夜战双坝 与时间赛跑 工期紧如火,项目部亮出“网格化抢工”绝招:将场区划为12个责任区,实行“三班倒”24小时作业。夜幕下的山坳里,焊花如星河洒落,混凝土泵车的轰鸣与虫鸣交织成歌。商务经理小杨带领的党员突击队,白天协调设备进场,晚上举着手电筒检查施工质量,被工友戏称为疯狂的“追风者”。 最难忘最后一台风机吊装那夜,狂风裹挟着细雨,500吨履带吊车在湿滑的山顶缓缓抬起叶片。突然,山下传来喧哗——几户村民因赔偿问题临时反悔,堵住了运输道路。项目班子抓起安全帽就往山下冲,与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从新能源的“生态饭”聊到子孙后代的“蓝天账”……直到东方泛白,村民终于点头:“你们为山沟沟谋出路,我们不能拖后腿!”当最后一件风机叶片精准对接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抹着眼泪喊:“这风车转的,是咱德江人的盼头啊!” 智慧赋能 变“笨”为“巧” 在德江双坝风电项目,科技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工友们手中的“秘密武器”。HSE系统和PMIP平台将安全、质量、进度数据实时投射在大屏上,项目班子随时就能就能掌控全局;智慧工地系统给每台设备贴上“电子身份证”,人员定位、车辆轨迹一目了然。 最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的,是那台“电动螺母拧紧神器”。过去,锚栓组件安装全靠人力扳手,一天下来胳膊肿得像馒头;如今,电动设备“咔嗒”声声,效率提升40%,成本直降10万元。还有那项“高空作业安全带支架”专利,让工人在百米高空作业时如履平地。老焊工李师傅打趣:“以前爬风机腿打颤,现在有了这些‘黑科技’,咱也能当‘蜘蛛侠’!” 绿动未来 风车转出“金山银山” 随着并网按钮按下,德江风电场正式“上岗”,按年利用小时数1854计算,每年可输送1.854亿千瓦时绿电,相当于减少燃煤5.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等同再造万亩林海的固碳量。更让村民乐开花的,是“家门口的幸福”:项目采购当地砂石材料数百万元,300余个就业岗位让青壮年不用再背井离乡,餐饮、住宿、运输等配套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前村里年轻人全跑光了,现在风电场一来,连隔壁县的都来学技术!”村民们心里有杆秤:土地流转费、就业工资、产业分红,家家户户年增收超2万元。意义更深远的是,德江风电场为贵州喀斯特地区新能源开发蹚出了路子,未来,更多“大风车”将在云贵高原上落户起舞,为国家“双碳”目标注入澎湃动力。 德江双坝风电场的履约攻坚,是新时代“愚公移山”的生动注脚。当科技与辛勤相遇、当生态与民生共舞,曾经的“不可能”化作漫山风车飞舞,转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天地。贵州电建人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望、脚踏实地,再高的山也能翻越,再远的目标也能抵达。正如项目经理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建设的不仅是风电场,更是一个绿色未来的承诺。”而今,承诺兑现、绿电正奔涌,照亮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美丽中国的幸福明天。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