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澜沧变通途

时间: 2025- 11- 11 信息来源: 党委工作部 作者: 李进 字号:[ ] 分享:

澜沧江奔涌千万年,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群山间划出一道深邃的裂痕,江水撞击岩壁的轰鸣声中,四台巨大的银白色水轮机正将江河的脉搏转化为跳动的电流。500千伏输电线路如银龙般腾空而起,将每年发出的62.3亿度清洁电能送往滇粤大地,而在它身后,是贵州电建惊心动魄的天堑变通途的绿色印迹。

2023年深秋,项目经理陈太辉第一次驶入横断山脉腹地,眼前的景象让人屏住了呼吸。60度的陡坡如刀劈斧凿,脚下是看不见底的峡谷深渊,云雾在腰间缠绕,偶尔露出几座正在施工的铁塔基座,宛如悬在半空的积木。

“这不是在修路,是在给群山系腰带。”项目部年轻人这样形容他们的战场。全长4公里的线路上,12座铁塔以90米的傲人身姿刺破云霄,成为横断山脉新的地标。但这些钢铁巨人脚下,是连骡马都难以立足的绝壁,常规施工方案在此全然失效。

项目团队在山间架起十余条索道,钢索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构成独特的“空中走廊”。当第一捆钢筋顺着索道滑向塔基时,守在接收点的老工人轻轻抚过钢索:“这哪是运输线,分明是给大山系上的安全绳。”

当地辉长岩的硬度超乎想象。最初采用的风镐和水磨钻在岩壁上只留下浅浅的痕迹,施工进度条上,红色标记始终在原点徘徊。深夜的临时板房里,技术团队对着地质图反复推敲,烛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布满计算公式的白板上。

“小药量,多频次,像给大山做针灸。”这个形象的比喻催生了全新的爆破方案。施工人员将炸药分成拇指大小的包裹,精准嵌入岩缝,再用竹片编织的防护网罩住爆破点。当第一声闷响在山谷回荡时,岩壁裂开的纹路竟如绽放的莲花。

雨季来临时,深达26米的桩基成了“水帘洞”。工人们搭起蓝色雨棚,在轰鸣的雨声中继续作业。老安全员老李每天要检查三遍防雷装置,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5月17日,西侧塔基避雷针倾斜2度,已调整;5月20日,东侧索道滑轮组需加润滑油……”

清晨六点,陈太辉带领新员工小张爬上3号塔基,工装口袋里总装着两样东西:测绘仪和笔记本。当他蹲在刚浇筑的混凝土前,用小锤轻轻叩击表面时,阳光正好穿过他头顶的安全帽,在地面投下跳动的光斑。

“混凝土养护要像照顾婴儿。”陈太辉的声音混着山风传来,“你看这个气泡分布,说明振捣时间不足。”他接过小张的记录本,在“今日学习”栏写下:振捣时间误差对强度的影响系数为1.2-1.5……这样的“工地课堂”每天都在上演,半年后,小张已经能独立主持塔基验收。

项目部更开辟了“民工夜校”。当最后一道晚霞染红塔尖时,二十多位当地工人围坐在工棚前,技术员老王举着图纸讲解钢筋绑扎要点。45岁的傈僳族大叔此里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原来绑钢筋要像编竹篾,一圈压三圈。”他粗糙的手掌比划着,眼里闪着孩童般的光。

2024年5月10日,当最后一颗螺栓拧紧的瞬间,整个山谷突然安静下来。陈太辉摸着微微发痛的腹部,看着银线在阳光下泛起涟漪。九个月没回家的他,胆囊里的结石已从“黄豆”长成“鸽子蛋”,但此刻所有疼痛都被成就感取代。

首台机组并网那夜,控制室的荧光屏将每个人的脸映成幽蓝。当电流表指针稳稳指向额定值时,值班员小陈突然发现,陈太辉的工装背后洇开一片深色痕迹——那是忍了整天的冷汗,在成功时刻终于肆意流淌。

如今,当动车穿越横断山脉,乘客们总会指着窗外若隐若现的银线惊叹。他们绝不会想到,在那些云雾缭绕的塔尖上,至今还留着工人们绑安全绳的勒痕;在深达90米的塔基底部,混凝土里凝固着116个建设者的体温。这条穿越天险的绿电动脉,不仅输送着清洁电力,更传递着一个勇气与智慧的现代寓言:当人类以敬畏之心与自然对话,群山终将让出通途。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