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顶山上电建人
——贵州桐梓大顶山47.5兆瓦风电场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21-10-09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李 进 字号:[ ]


大顶山风电场日出


风机叶片运输


风机叶片吊装


风电场一角


早就听说,大顶山地势崎岖、云雾缭绕、鸟语花香、风光无限,但一线将士传来的新闻图片场景却让人感到那里施工的艰难。深入一线采访,便成了我们新闻中心编辑的共同心声。

愿望成行

2021年8月5日,贵州工程公司新一轮宣传片外景拍摄工作正式启动。早上8时,笔者带领摄制组人员兴致勃勃乘车前往桐梓县,为了尽量收集更多项目外景,我们当天下午便完成了公司以往建成的桐梓煤化工和桐梓电厂2×600兆瓦项目外景航拍后,晚上8时落脚大顶山下的新店镇太白旅店,发现贵州桐梓大顶山47.5兆瓦风电场项目(以下简称大顶山风电场)人员电话都打不通,几经周折才知道那里海拔高、人烟稀少无基站,通讯信号微弱,项目人员平时都是通过微信群才能互相联络。我当即打通综合能源分公司党委书记柳海的手机,请他落实了带领我们拍摄的项目联系人。经过百度查询天气,我们决定次日凌晨出发,争取拍摄日出美景。

摸黑上山

8月6日凌晨5时30分,我们乘坐三菱帕杰罗开着大灯直奔大顶山风电场,行驶十几公里乡级公路后,汽车开始进入弯多坡陡路段,由于天黑路烂且无路牌,驾驶员只能凭借很久前来过的记忆驱车前行,遇到三岔路口还得停下来辨认一番,使这台3.5升排量自然吸气的越野车无法发挥出它的优越性能;爬行陡峭路段时,汽车犹如拖拉机使劲吼叫却无法加快速度……6时10分,我们于天亮前抵达项目部,按了几声喇叭,早早等候我们的项目联系人打开房间灯,跑出来与我们会面,听了拍摄要求,他们便开车带领我们直奔风电场的制高点——1号风机机位场地。

据向导介绍:桐梓大顶山风电场位于贵州桐梓县大河镇境内,东邻绥阳、正安两县,南接遵义县、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靠重庆市的南川市、万盛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降雨充沛的气候特点。场区总体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宽3.5千米,南北长7.2千米, 海拔高程在1300米~1700米之间;每台风机都是安装在一个独立的山峰顶部,切掉整个山尖才弄出一块机位场地,场区手机信号非常弱,相互间工作联系都使用对讲机。

航拍日出

1号机位于一个高高的独立山头上,占地约一百五十平方米,高大的风机矗立的场地中央,周边山头风机林立,黎明中显得隐隐约约,清风袭来,带动着巨大的叶片缓慢转动,源源不断发出清洁电力。

6时25分,一阵山风吹散云雾,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与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转动的“大风车”构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环顾四周群山,沟壑云雾缭绕,山头鸟语花香,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好一派人间美景。天空中航拍无人机四处巡飞,全方位、多角度、不同距离拍摄,尽情留住这段难得的风电场美景……笔者也赶紧用手机拍照,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上传微信朋友圈与大家共享。

拍摄全景

随着天色逐渐放亮,我们赶到大顶山风电场中心制高点——5号机位,看到项目所有风机布置在呈S型排列的独立山峰之上,彼此之间距离,驾驶车辆都得在颠簸的崎岖山路上跑上半个小时。从这里可以一览风电场全景,甚至可以数清风电场全部风机、观看正在进行吊装施工的场面、俯瞰低处的大件设备堆场……上午9时,烈日当空,风力减弱,烦人的蝉鸣和知了的叫声开始充斥山间,山顶气温快速攀升,空气闷热,烈日下的人们开始汗流浃背,为了拍摄众多风机同时转动大场景,摄制组在机位上足足等了近2个小时,也未见能等到让全部风机同时转动的自然风起。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只好改变拍摄计划,在项目总工的带领下匆匆赶往风电场升压站,拍摄升压站和送出线路场景,并在风电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一些室内运行场景的摆拍。

运输拍摄

据项目总工介绍,大顶山风电场当天正在吊装最后几台风机叶片由于道路崎岖,一片风机叶片从山下设备堆场运到安装机位,转运费用是9万元人民币,每台风机3个叶片,全部19台风机57片共513万元,我们都觉得这么短的距离运输太划算。

为了抢抓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施工场景,中午12时,我们顾不上午餐,便驱车沿着颠簸山路赶往9号机位,途中遇到因林地赔偿分配发生纠纷的农民堵路,经过我们耐心说服,摄制组一行才得以通过。

途中遇到运输风机叶片的大型专用货车,停在山下正准备爬坡把叶片运上机位,因为是旋转式山路,加上风机叶片超长、超大、超重,光靠货车自身动力无法将叶片运到山顶,所以现场人员根据坡度大小,采用两辆甚至三辆大型装卸车载重在前面同时拉的方式,与运输车辆合力将叶片送到机位,只要上述车辆步调、角度稍有偏差,任务都无法完成。我们赶紧用无人机拍摄下三车合一共同把风机叶片运上机位的精彩画面,同时也感叹车辆司机和指挥人员的高超技术和山地风电大件运输的艰难——真可谓“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吊装拍摄

经历过航拍的人都知道,外景拍摄既要看天气,还要靠运气。有时明明联系好拍摄某个施工环节,但是因为现场下雨、大风、大雾或者突发的阻工,甚至某样东西没有准备好,都有可能使现场施工工期延期,从而导致拍摄任务无法完成。

碰上这样的好运气,我们的确应该好好珍惜。摄制组人员顶着炎炎烈日,步行上山走向9号机位。临近目的地,突然山顶传来一声声激动热情的招呼:“李老师,您好?”、“李老师,您怎么到工地上来了?好久不见呢!”……我抬头一看,原来是牛红军、王爱国、甘小芳、袁晓刚……他们都是多年前与我同在一个项目长期相处的“战友”,在国家“西电东送”、“黔电送粤”众多火电工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自从2014年我应聘回公司总部工作后,他们奔赴全国各地新项目,便很少再有他们的消息……久别重逢,难免一番寒暄和经历介绍,看着一个个已年过半百的昔日战友黝黑脸庞,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他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9号风机第二片叶片的整个吊装场景航拍,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离去。

回到项目部吃中餐已是下午2点,饭间问起项目建设情况,总工介绍道:大顶山风电场装机规模47.5兆瓦,安装19台单机容量为2.5 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新建110千伏升压站一座,风力发电机组发出的清洁电力通过箱式变电站升压至35千伏后,经集电输电线路输送至110千伏升压站。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以EPC总承包方式承建,工程建设期间,累计为当地提供劳动岗位500余个;按照年利用小时数2006,建成后年上网电量约9530万千瓦时。

由于各方面因素,项目相关手续办理颇费周折,开工后又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现场几乎无移动信号,对内对外联系困难;上山近20公里的崎岖山路,大件运输特别困难,陡峭路段不得不采用三台装载机牵引助力,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场区道路、机位平台开挖完成后,必须统一堆放、覆盖渣土,基础浇筑完成后需要及时恢复植被、保护环境;气候湿润多雨,道路湿滑,采取陡峭路段混凝土硬化措施;由于夏季白天天气炎热,项目部最大限度利用有效施工时间,夜间施工还得采用柴油发电并保证照明充足;2020年新冠疫情更是增加了工程推进难度……

经过项目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2020年6月1日,首台风机开始吊装;2020年8月23日,最后一个风机基础浇筑完成;12月11日23时58分,110千伏升压站倒送电一次成功,首批6台风机并网成功……据悉,截止2021年8月27日,大顶山风电场完成并网13台风机,最后1台风机(第19台)正在吊装中,全体员工再接再厉、砥砺前行,向着月底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大步迈进。

离开大顶山前往新项目拍摄的路上,大顶山上贵州电建人那一张张朴实笑容不断在脑海中浮现,令人心潮跌宕起伏、感慨万千,正如当下网络最流行的那段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当你觉得容易的时候,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